快速访问
文章信息
参考文献
[1]李建涛,姚鸿韦, 梅德文. 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碳市场定价机制研究[J]. 环境保护, 2021, 49(14): 24-29.
[2]黄明,王宇露.碳排放权交易[M].复旦大学出版社,2023:207.
[3]李艺轩,于歆,梁月虹,等.完善中国碳信用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[J].新金融,2024(03):59-64.
[4]柳经纬.论标准对法律发挥作用的规范基础[J].行政法学研究,2021(01):103-114.
[5]张墨,王军锋.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风险辨识与监管机制——以京津冀协同为视角[J].南开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7(06):76-81.
[6]潘晓滨,俞红蕊,杜秉基.面向碳排放交易的碳监测法律制度探究[J].资源节约与环保,2021(11):143-145.
[7]梁巍,荣悦媛.浅析CCER重启带来的新机遇——基于新《管理办法》解读与法律合规建议[J].中国律师,2024(02):78-81.
[8]GOLD STANDARD . the role of voluntary carbon offsetting in a post-Paris world[R]. 2015.
[9]李禾.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进行时[N]. 科技日报,2023-08-01(008).
[10]黄宏斌.欧盟碳交易市场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[J].北方经济,2023(12):33-36.
[11]董白桦,刘迪,吴怡等.发展更高质量碳信用的建议[J].环境保护,2022,50(22):56-60.
[12]郑祖婷,沈菲,郎鹏.我国碳交易价格波动风险预警研究——基于深圳市碳交易市场试点数据的实证检验[J].价格理论与实践,2018(10):49-52.
[13]田永.中国减排定价机制的实践探究——纪念价格改革四十周年[J].价格理论与实践,2018(12):29-33.
[14]沈菲. 我国碳交易价格风险预警系统研究[D].华北理工大学,2019.
[15]张圆.论技术标准的法律效力——以《立法法》的法规范体系为参照[J].中国科技论坛,2018(12):114-119.
[16]柳经纬.论标准替代法律的可能及限度[J].比较法研究,2020(06):174-184.
[17]陈伟.作为规范的技术标准及其与法律的关系[J].法学研究,2022,44(05):84-100.
[18]国家标准委员会.什么是技术规范?国家能源局,2011-09-29. http://www.nea.gov.cn/2011-09/29/c_131167426.htm
[19]曾祥华.论技术标准制定程序的正当性[J].法学论坛,2023,38(03):140-150.
[20]林良亮.标准与软法的契合——论标准作为软法的表现形式[J]. 沈阳大学学报, 2010,22(03):39-42.
[21]胡婉玲,张金鑫,王红玲.我国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[J].社会科学动态,2024(01):18-23.
[22]吴元元.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声誉异化及其法律规制[J].法律科学(西北政法大学学报),2016,34(02):127-136.
[23]王斌,张玲玲.论碳排放权交易合规中行政监管的制度优化[J].江苏社会科学,2024(02):156-164+243-244.
[24]罗凡.“双碳”目标下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制的制度省思与法治完善[J].环境保护,2023,51(Z1):55-58.
[25]陈红彦.自由贸易协定:提升我国全球气候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新路径[J].法学,2020(02):156-171.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