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访问

查看PDF

文章信息

参考文献

[1]宋旭光.论司法裁判的人工智能化及其限度[J].比较法研究,2020,(05):80-92.
[2]陈景辉.实践理由与法律推理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:71-94.
[3]陈景辉.法治必然承诺特定价值吗?[J].清华法学,2017,11(01):5-21.
[4]周兀,熊明辉.如何进行法律论证逻辑建模[J].哲学动态,2015,(04):99-104.
[5]李世宇.司法大数据在类案裁判中的应用探索[J].郑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8,51(01):24-26+16+158.
[6]陈锐.法理学中的法律形式主义[J].西南政法大学学报,2004,(06):3-8.
[7]郭忠,刘渠景.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德法关系理论[J].重庆社会科学,2022,(02):101-115.DOI:10.19631/j.cnki.css.2022.002.008.
[8]刘小平.为实质法治申辩[J].法制与社会发展,2024,30(02):42-60.
[9][德]卡尔·拉伦茨.法学方法论[M].陈爱娥译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3:161.
[10]苗力田.亚里士多德全集(第九卷)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1994:135.
[11][美]波斯纳.法理学问题[M].苏力译.北京: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,2002:52.
[12]朱福勇,杨梦男.论类案智能推送的优化路径[J].科技与法律(中英文),2022,(04):37-45.DOI:10.19685/j.cnki.cn11-2922/n.2022.04.005.
[13][英]哈特.法律的概念[M].许家馨,李冠宜,译.北京:法律出版社,2018:209-214.
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