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访问
文章信息
参考文献
[1]谭铁牛. 人工智能的历史、现状和未来[EB/OL]. (2019-02-18)[2024-05-19]. https://www.cas.cn/zjs/201902/t20190218_4679625.shtml.
[2]皮勇. 人工智能刑事法治的基本问题[J]. 比较法研究, 2018(5): 149-166.
[3]刘宪权.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风险与刑法应对[J]. 中国检察官, 2018(9): 79.
[4]刘宪权, 房慧颖. 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前瞻性刑法思考[J]. 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19, 43(1): 108-117.
[5]张明楷. 刑法学[M]. 北京: 法律出版社, 2024: 101.
[6]刘洪华.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的否定及其法律规制构想[J]. 北方法学, 2019, 13(4).
[7]刘宪权. 对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否定说的回应[J]. 法学评论, 2019, 37(5): 113-121.
[8]陈洪兵.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否定及实践展开——兼评“反智化批判”与“伪智化批判”之争[EB/OL]. (2023-10-14)[2024-05-19].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61260824.
[9]时方.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之否定[J]. 法律科学(西北政法大学学报), 2018, 36(6): 67-75.
[10]吴波, 俞小海. 人工智能时代刑事责任认定思路的挑战与更新[J].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(法治论丛), 2018, 33(5): 95-101.
[11]王文明, 齐卫红. 论人工智能的刑事主体地位与刑法应对[J].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1, 37(5).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