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访问
文章信息
参考文献
[1]赵妍杰.家庭革命: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 [M].北京: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20.
[2]张国刚, 主编.中国家庭史·民国时期 [M].北京: 人民出版社, 2013.
[3]吴经熊.古中国与现代中国政治法律传统中个人之地位 [M]//东海大学哲学系, 编译.中国人的心灵.台北: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, 1984.
[4]张善根.找回“家国”:法治研究范式及话语体系的重塑 [J].政治与法律, 2023(1): 10-23
[5]朱林方.论中国法上的“家” [D].西南政法大学, 2016.
[6]张祥龙, 张恒.家的本质与中国家庭生活的重建——张祥龙教授访谈录 [J].河北学刊, 2018, 38(3): 1-8.
[7]论语·雍也 [M].//十三经注疏.北京: 中华书局, 1980.
[8]曾亦, 张绍良.公羊家的文质概念与晚清变法思想 [J].复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12(6): 13-22.
[9]黄前程.文质论: 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视角 [J].广东社会科学, 2010(6): 67-71.
[10]康有为.大同书: 卷6 [M]//康有为全集: 第7集.北京: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 2007.
[11]林艺屏.林氏辨明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不容两立说 [M]//劳乃宣, 编.桐乡劳先生遗稿.台北: 文海出版社, 1969.
[12]费孝通.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[M].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1998.
[13]孟宪范.家庭: 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[J].清华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08(3): 133-145+160.
[14]瞿同祖.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[M].北京: 中华书局, 2003.
[15]长孙无忌, 等.唐律疏议·名例律 [M].北京: 中华书局, 1983.
[16]叶孝信.中国民法史 [M].上海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1993.
[17]张维迎, 邓峰.信息、激励与连带责任——对中国古代连坐、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 [J].中国社会科学, 2003(3): 99-112+207.
[18]柳德军, 贺翕.民国时期新县制“融保甲于自治”的历史演进 [J].河北学刊, 2021, 41(1): 214-221.
[19]王歌雅.中国婚姻家庭立法70年:制度创新与价值遵循 [J].东方法学, 2023(2): 195-208.
[20]张华.“团结生产”:1950年《婚姻法》实施与新家庭建设研究 [J].开放时代, 2022(6): 72-87+7.
[21]俞江.中国亟宜确立新型的家制和家产制——婚姻法解释(三)评议 [M]//高鸿钧, 主编.清华法治论衡: 第十四辑.北京: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11.
[22]孙宅巍, 韩海浪.现代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历史变迁 [J].江苏社会科学, 2000(4): 96-101.
[23]金耀基.从传统到现代 [M].北京: 法律出版社, 2010.
[24]吴飞.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[M].上海: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 2015.
[25]张龑.何为我们看重的生活意义——家作为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 [J].清华法学, 2016, 10(1): 5-19.
[26]李猛.理性化及其传统: 对韦伯的中国观察 [J].社会学研究, 2010, 25(5): 1-30+243.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